Search (powered by Google)

自定义搜索

Monday, June 28, 2010

储蓄的盲点


从身边的朋友发现了一个现象,那就是他们的储蓄往往到达了一个数目之后,就会停滞不前。这就是储蓄的盲点。

每个人对金钱的要求不同,也就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储蓄习惯。很多时候金钱能够给人带来安全感,在这个讲金不讲心的功利社会尤其明显。也因为如此,储蓄的多少也象征了一个人心理安全感的强弱。

撇开因为低收入而入不敷出的人不谈,有能力储蓄的人基本上可以分成4类。

第一种人是消极型,这一类人基本上对于金钱不太重视,认为金钱可有可无,只要饿不死就可以了。这种人花钱也不一定是为了享受,更多时候他们自己也不清楚钱去了那里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一类人生活比较没有目标,也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。有一天过一天是他们的生活特征。

第二种人是乐天型,一般来说社会所谓的月光族多数属于这一类。这种人认为钱赚来就是要花的,最重要现在开心,钱不够了就去赚,要花更多钱,就想办法去赚更多。他们认为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享受,以后的事情以后自然有办法解决,现在担心不了那么多。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他们的生活写照。

第三种人是杞人忧天型,这一类人很节省,甚至容易变成吝啬或者守财奴。这一类人对生活没有安全感,他们需要大量的金钱来稳定他们的不安。储蓄对于他们来说是越多越好,比较激进的会进行各种投资来钱滚钱,比较保守的则会把钱放在定存,最重要就是看到钱的数目在增长。

第四种人介于乐天型和杞人忧天型之间,他们会储蓄,但不会过于吝啬,会去享受,但懂得节制。


而今天要说的储蓄盲点,就是对于储蓄的[舒适点]。对于第一和第二种人,他们几乎没有储蓄舒适点,或者把舒适点定得很低。银行里只要还有钱吃饭,或者还有钱去玩就可以了。第三种人则往往把储蓄舒适点放得很高,甚至高得离谱,没有终点。就算已经腰缠万贯,几世都花不完,他们也都不觉得够。

第四种人则是许多现代人的模型,他们的储蓄舒适点不太高也不太低。当你发现你的储蓄持续增长一段时间,来到一个数目之后突然很久都不能突破,这个数目很可能就是你的储蓄舒适点。你的生活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,但很奇怪的为什么储蓄就是不会再有明显的增长呢?

储蓄舒适点其实暗示了金钱能够给与你安全感的程度。当你的储蓄低于舒适点时,你潜意识里会觉得不安,万一明天又什么紧急事件发生,你的储蓄是否能够应付?这种不安会让你在日常生活里变得比较节省,花钱比较小心。但储蓄达到或者超过你的舒适点之后,你的心理上会比较有安全感,危机意识的降低会让你不知不觉地比较趋向享受。吃饭的时候会点一些比较贵的料理,或者多喝两杯水;一个月多去了一两次戏院,夜市;甚至可能以前都不敢去旅行,但却买了去云顶的车票度假。这些都不算是大花费,而且你自己可能根本就没有注意到,但这些小小的花费却是储蓄停止增长的原因。

当然,我并不鼓励为了储蓄而完全牺牲掉生活,只是要在这里点出许多人储蓄的盲点。但是知道了自己的储蓄舒适点,并不代表就能够轻易的提高它以增加储蓄。因为储蓄舒适点是心理素质的投射,如果心理上认同了一万零吉是安全的,就算你一直告诉自己要储蓄2万零吉,也未必能够成功,或者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够达成。如果你认同了自己的储蓄舒适点,但还是想要提高自己的储蓄,我建议把储蓄的一半拿出来投资,或者放进定存,让银行存款“不见”一半,来刺激自己继续努力储蓄。

关于理财,我很强调储蓄。一个不能存钱的人,不论他有多远大的抱负,不是纸上谈兵,就是在做梦,祖上积德的人例外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