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来政府看来已经决定把退休年龄提高至60岁,也就是说在60岁之前我们都不能把公积金提出。先不论政治动机,这个新条例的实行其实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许多人还不到60岁就把退休金花完的问题。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。如果大家没有理财的知识和觉悟,老来无钱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。这里转载两篇南洋商报的专栏,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资讯。
【转载】玉楼金阙:我的退休年龄一再延长 - 陈金阙
5岁时,年纪小小的我,不知退休为何物,印象最深刻的,是我很喜欢看戏,所以父亲一有空,就带我去戏院看戏。当时父亲和戏院的带位员很熟,往往在灯光熄了以后,带我们前往没人的座位,让我们看免费戏。
我对退休没甚么概念,不过希望将来有父亲这把年纪时,能有点闲钱买票,坐在比较好的位置看戏,而不是常常坐在最前排,看到颈子都酸了。
15岁时,父亲去世,那时家里还是很穷困,父亲也没留下甚么财产,幸好刚毕业的二哥找到份薪水不错的工作,大家节节俭俭的办了他的后事。
听到一些亲戚说:“真可怜,一点退休金也没有…… ”
当时的我,对退休又有了新想法,希望自己将来至少有一些退休金,以免死后苍凉。
25岁,大学刚毕业,初出茅芦,托天之幸,首份工作收入还不错。不过我的家人,在刚开始工作都惯性把部份薪水交给母亲,所以我也不例外,再加上买部汽车代步,薪水也没甚么剩了。
那时我是对公积金制度很感激的,它让我能够算到自己55岁时会有几多退休金,第一次对自己有机会存这么多钱而感到高兴和自豪。
那时依我的计算,30年后退休,有个2-3百万退休金该可以让自己过不错的生活。
只是,从那时开始,公积金的回酬也每况愈下,从派息8%降到4%。因此,就算收入逐年有所增加,通货膨胀的压力把退休金额逐步变小了。
35岁,我正式脱离打工的生涯,辞掉了我第一份、也是唯一一份的工作,尝试过自雇人士的生活。
一开始最不习惯的就是没有了公积金。
那时,觉得离退休年龄已不远了,只剩20年的时间,公积金的存款似乎不大够给自己的退休生活。
也许是自己纪律不够好,或是规划不够严,又或者是自己创业初期需要比较多钱来周转,存的钱感觉上总没有打工时多。
不过,另一方面,成家立业,生儿育女,生活上的开销也著实增加不少。
由于我从事的是投资行业,所以公积金的利率就成为我自己投资回酬的指标。
定存利率低
心里觉得,如果不能获得比它更佳的回酬,不如乖乖的把钱存在公积金局好了。定期存款利息,长期固定在3-4%,比公积金的利率还差。
40岁时,虽不能说渐入佳境,但因为离退休只有15年,比较能贴切的计算退休需求。
这时发现15年前的计算已经过时,原来要过个还算可以的退休生活,没个4-5百万是不行的。
也因为这个计算上的误差,我担心15年后退休真的来临时,数目字可能进一步调整到800-1000万令吉,更别说舒适的生活!
这是个残酷的事实,原因是通货膨胀实际上可能是以超过官方数字的一倍成长,所以把钱放在3-4%左右的回酬工具,其实是追不上它贬值的速度。而今日,政府的2020宏愿,还剩下8年,贫富的鸿沟,却一直在扩大。
因此,当出现延长退休年龄至60岁的声音时,所获得的反应也越趋两极化。
由于有钱的越有钱,才不会同意延长退休年龄;对一些人,他们经济已经读立,工作是为了得到肯定,也没有所谓的退休。
对低下层,到55岁还在为生活奔波,到60岁可能也改善不了甚么,延长退休,只是帮他们解决多5年的问题,下来还有20-30年的生活要捱,怎可能退休,所以他们要争取的,是政府对退休人士的福利照顾,而非延长退休。
对我,本来希望退休是尽可能提早,但事与愿违,可能到我50岁时,政府又在研究可否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了,
啊,我的公积金,又要让我望穿秋水,等多5年又5年了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转载】分享锦集:潇洒晚年靠投资 - 冷眼
将退休年龄,由55岁提高到60岁,已势在必行。
提高退休年龄,是世界潮流,经济上轨道的国家早已实行,大马现在才跟上,实际上已嫌略迟。
紧跟着退休年龄的提高,提取全部公积金的年龄亦相应提高到60岁。
工薪阶级的薪金,通常在55岁时已到顶薪,公积金的缴交额达到最高,加上累积公积金所赚的利息也最大,故由55至60岁的5年,公积金可增加20%,使上班族的黄金岁月过得较宽裕。
但只是“较宽裕”而已,还是不足以保障晚年生活。
调查显示,公积金会员在55岁时提完公积金,有72%在3年内花光。
其馀28%不是不花光,只是在3年后才花光而已。
现代医药发达,除非患上绝症,要活到80岁并不难。
退休人士钱不够用
由55岁到80岁的25年,属黄金岁月。而最少有72%的乐龄人,要在钱不够用的窘境中,度过他们人生最后的22年。
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,多么痛苦的人生。
大部分退休人士还是要靠儿女,或别人的资助,才能度过晚年。
换句话说,大部分退休人士,都无法做到财务自主,都面对钱不够用的窘境。
没有财务自主的晚年,不可能是潇洒的晚年。
黄金岁月也不可能是金光闪闪的岁月。
有财务自主潇洒晚年,才有可能好梦成真。
退休后财务自主,潇洒地度晚年应成为每一个上班族终身奋斗的目标。
从众多工薪阶级退休后,都得依靠亲人过活,说明了单靠薪金,无论如何节衣缩食,都无法达到财务自主。
要财务自主须学投资
要达到财务自主,必须学习投资。
投资就是以钱生钱,就是让别人为你赚钱。
作为受薪人士,你已经把你的时间卖给雇主,你再也无权支配你的时间,所以你不能兼职。你只能靠“不劳而获”赚钱,那就是“投资”。
投资是让时间替你挣钱,或让别人为你赚钱,你在将“资金”“投”出去之后,什么都不必做,财富却与日俱增,使你在退休时财务自主,潇潇洒洒的度过你的黄金岁月。
工薪阶级最适合买产业
买产业是工薪阶级的最佳选择,除非买错地点、买错价格,投资产业失败者少之又少。交20%的头期,买一间屋子,只要涨价20%,就取得100%的回酬。
借贷越高,回酬越高,一间50万令吉的屋子,如果头期只需5万令吉 (10%),20年供完,如果每月租金足够摊还每月供款的话,20年后即使产业没有涨价,你也有了50万的财产了。
所以,买屋应成为职场新鲜人的第一项投资。
股票简单易行须有智慧
股票是最简单易行的投资,但必须要有智慧。
买股票就是参股做生意,你的成败决定于生意的成败,不是决定于股市的起落。
只要你参股的公司,钱越赚越多,你的股票就一定会增值,又何必担心股价不起呢?
整天盯住股价,不理公司业务是否有进展,是舍本逐末。
舍本逐末,使你的投资走向末日。
所以,股票投资要成功,首先是要具备正确的投资概念--投资于业务。
有前途的企业,其股份(票)才有可能增值。
投资者最常犯的错误,是以为“价值”可以无中生有,殊不知被吹胀的泡沫,破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。
企业必须脚踏实地去经营,才能创造价值。
股票要有价值,才能增值。
惟有投资于能增值的股份,才能致富。能致富,才能财务自主,有财务自主晚年才能过得潇洒。
投资增值,需要时间,所以投资越早开始越好。
现在就开始投资吧!
本文是“度晚年,有尊严”一文的补充(“度”文请见“股票投资正道”第89页)。
股票投资之道,详见“30年股票投资心得”和“股票投资正道”二书,有兴趣者不妨细读、深读,以减少走冤枉路!
如果你想快速致富,你不需要这两本书。
投资赚钱靠“增值”
投资赚钱靠“增值”,增值需要时间。
投资回酬与风险往往成正比,通常时间越长,风险越低,时间越短,风险越高。
股票投资,每天抢进杀出,长期结算,赚钱的少之又少,非累积财富之道。
一个小心挑选的股票投资组合,持握10年,没有人会亏本。
因此靠投资累积财富,长期是最佳途径。要长期,必须要有耐性。耐性是纪律的表现。
许多人投资失败,是因为不守纪律,不守纪律是因为你的“情商”(EQ) 高过你的“智商”(IQ)-受情绪控制,而不是受理智控制。
受情绪控制,你就无法克制你把金钱化在消费品上的冲动。
消费品只会贬值,不会增值。
把钱化在只会贬值的消费品上,你就很难储蓄。
而储蓄是累积资本的原始手段。
没有储蓄就不会有资本,没有资本,就无法投资。
无法投资就无法达到财务自主。
长期投资减低风险
投资必须长期的,一个最重要理由,除了减低风险,就是按照“复利”理论,较后期的回酬率比初期的回酬率高不知多少倍。
后期3年所赚,可能高过前期的10年。
故短期套利,是牺牲了后期庞大的回酬。
致富靠后期的庞大回酬,并非靠初期的低微回酬。
投资一定要有先苦后甜的精神,“先苦”而不半途而废,靠耐性,耐性靠纪律,纪律靠控制情绪,控制情绪靠你自己的意志力。
自救多福,此之谓也。投资的途径很多,买产业和股票是最普通,最易行的途径。
最普通、最易行,却不保证所有人都成功。
成功靠增值。
定期存款之所以不是好投资,是因为母金不会增值。增值是投资成功之钥。
有纪律储蓄才能增值
千里之行,起于跬步,财务自主是马拉松,要达到财务自主的终点,需由本身做起。
第一步是克制你的消费欲,有纪律地储蓄--每个月领到薪金后,先抽出20%,存入银行,其余的才花用。
不要等到月尾才储蓄,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守纪律的精神,花到月尾时可能已所剩无几,甚至出现负数。
你的公积金数目可观,是因为强迫缴纳。你如果要储蓄成功,最好的方法是强迫自己储蓄。先存后花就是强迫储蓄。
勿把钱留银行太久
强迫储蓄可以培养纪律,纪律可养成耐性,有耐性,投资才能长期坚持,长期坚持才能增值,增值是达到财务自主之钥。
不要把钱留在银行中太久,因为银行给你3.5%的利息,而通货膨胀率为6%,你每存一年,就亏了2.5%, 存得越久,亏得越多。
投资致富的人,多不胜数,却从来没见过靠利息收入而发达的人。
你的金钱必须为你赚取高过通胀率的回酬,就好像投资回酬必须高过投资成本(借钱投资,利息就是成本)一样。
冷眼 股市基本面大师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